广 西 专 业 综 合 性 心 理 服 务 机 构

《你好,李焕英》的心理学思考

发表时间:2021-03-01 14:35


 春节期间,想必看过或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们,都从微博热搜、自媒体文章和朋友圈里,看了太多这部电影的影评,所以你们也一定知道下面这些击穿灵魂的金句:
“打我有记忆起,妈妈就是中年妇女的样子。所以我总忘记,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。”
——傻孩子,说啥呢,你要记事起,妈妈就是个花季少女,要么你们不是亲娘俩,要么就是你妈早婚早孕。
“如果,我妈当年不生我,会比现在过得幸福吧。”
——这是啥话呀,你妈当年不生你,她还是你妈吗?她不是你妈,她幸福不幸福的,你也不知道哇。
“我当你一回女儿,连让你高兴一次都没做到。”
——
哎呀,宝儿啊,不是非要杠你,总想让父母高兴,说到底还是讨好别人,委屈自己,这压根儿不是你妈想看到滴。
……
其实,中国式家庭最大的困境,就是父母和子女都打着“为你好,让你幸福”的旗号,却硬生生把对方逼得活在另一个频道。
直到往事无法挽回,上苍再也不给机会,我们才在相互亏欠中知道:
如果可以,我真想穿越回过去,好好爱你。
现实中,贾玲和母亲李焕英也是如此。
2001年,19岁的贾玲,刚考到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念书一个多月。
为供养贾玲、贾丹俩姐妹读书,工人阶级的妈妈李焕英和爸爸贾文田,开着拖拉机去给人运稻草。
因把稻草车装得太高,妈妈从车上摔下来,后脑勺着地,小脑损伤,不治身亡。


贾玲回忆母亲去世那一年,李焕英才48岁。还没有穿上贾玲给她买的绿色皮大衣,没有用上双开门的冰箱,还没有坐上女儿买的红跑车。
更不要说,亲眼看到春晚舞台上,贾玲演的那一出出令全国观众捧腹大笑又过目不忘的小品。
逝于贫苦盛年的母亲,成了贾玲心口永远的伤,梦中不变的憾,此生残缺的圆。

贾玲说,妈妈走后,她不会快乐了《你好,李焕英》这部电影,是妈妈李焕英去世20年后,女儿贾玲对天堂里妈妈的致敬。
但又何尝不是,贾玲穿越20年的时光隧道,复活且重访逝去的母亲,所完成的自己与自己的和解。
这部电影的前身,是2016年贾玲在综艺中表演的喜剧小品。小品演出过程中,观众爆笑;而当小品结束时,观众泪流满面。


如今,贾玲把这个27分钟的小品,打磨成了一部128分钟的电影。电影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母女真实的相处模式。虽然,这也是在一次一次直面、剥开贾玲自己心里结的痂。浙江卫视播出的这台感动人心的小品呈现给大家。


我想写一写,电影背后,被误解的亲情真相——

1
你以为你比父母会演戏?《你好,李焕英》最大的看点,并不是妈妈原来也年轻过,有过梦想和爱好,有过精彩和爱情。
而是,当贾玲回到1981年,帮还是女孩的李焕英,实现抢电视、斗闺蜜、打排球、追官二代等一系列她自以为重要的
改命之举,且沉浸在自我感动里无法自拔,直到她通过烂裤子那个动物形状的补丁,喊出那句“可是我妈现在还不会缝啊”,才在恍然大悟和泪流满面中发现:
妈妈李焕英,才是老戏精。
整部影片,不是女儿圆了妈妈的梦,
而是妈妈为了圆女儿的梦,而配合她演了这么一出戏。


剧中妈妈李焕英,才是老戏精果然,姜还是老的辣。
很多时候,我们为不让父母担心,以为自己是戏精附体,后来才发现,父母才是戏精本精。
你以为你很懂你的父母?
不。
盘点往事,你会发现,多年来,是你爸妈一直故意装疯卖傻,让你觉得你很懂他们罢了。

2
你以为愧疚就是爱?中国式亲情最沉重的内核,就是“对不起”。
很多人都活在这种负罪感和羞耻感里,忘记了说“我爱你”。
《你好,李焕英》为什么大火?
某种程度上,它以喜剧的外壳,暗合了这种忧伤。
电影用魔幻化的表达,让母女二人都穿越回过去,在相互补偿中,完成了彼此的和解。
特别是对女儿贾玲来说。
电影中的贾玲,自幼就吃得多,哭鼻子,拉裤兜,学习差,让人不省心。
她总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,让妈妈光荣和高兴的那种孩子。
就连穿越回去,也是为了达成这一心愿。
直到后来,她发现妈妈比她还更早穿越后,才在恸哭中明白:
在她“不省心”的成长里,妈妈其实获得了很多快乐和治愈。

其实你也治愈了我我们对父母的愧疚,更多的,是自我加压的一种执念。
你觉得对父母的愧疚就是爱吗?
不。
真正的爱,不是愧疚,不是自责,不是补偿,更不是穿越。
而是接纳,是信赖,是陪伴,是“我们在一起,这样就很好”。

唯有如此,我们才不会把希望寄托于时光倒流,或来生再见。
而是,珍贵今生今世。
然后,用活在当下的态度,让和父母在一起的每日每夜、每餐每饭,构筑起我们之间不可替代的情感。

3
你以为你是父母的面子?“我最讨厌我妈说,你看人家谁谁谁……”
“我最烦我妈把我和别的孩子作比较……”
“我最害怕的事儿,就是春节回家,父母们各种花样比娃……”

阖家团圆的春节,之所以被妖魔化,是因为很多家庭里,都有一个或一对爱作妖的父母。
在很多孩子看来,父母守旧,狭隘,虚荣,爱攀比,擅比较,把孩子当成面子和工具。
当贾玲穿越回过去,以为她的妈妈李焕英会期待有个“到美国读书,当导演,月薪八万”的女儿。
结果,她没想到,李焕英对女儿的期待,不过是健康快乐就好。

你以为你是父母的面子吗?
不。
其实,很多时候,你觉得父母把你当面子,或许是你自己活得不如意时,无法自处的难堪,并将这种难堪投射到父母身上的焦虑。
而并非父母真实的心境。
不信,当你活得越好越幸福,你就会发现父母越看越顺眼。
而当你活得越拧巴越戾气,你就会发现父母越看越心烦。
父母始终是父母。
改变的,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和处境。

所以,你不必活成父母的面子,但一定要活成自己的里子。



从心理学角度重新构建“李焕英”

01人的一切境遇都是由我们固有的信念决定的,无一例外,存在主义者认为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,即不能怨天尤人。就拿当下焦虑的母亲来说,无疑应该去看看这部电影。完全接纳,这是如此简单的字眼,可在当下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教育体制下,人们很难。有位来访者,她女儿够好了,但在她看来,女儿就是不够好,应该更好,于是常常挑剔,弄得亲子关系一直不太好。这种母亲又有多少呢?在现实中是不是太多了。02初入心理咨询者,必急于帮助来访者,于是肯定会使出浑身解数,生怕他们不明白。后来我们才发现,真正咨询其实是帮助来访者重新构建自己信念系统,而非去教育他们。这部电影不是说教,如果是说教,早没有人看了。如果说我们的电影缺少真诚的东西,真还不是妄谈。是贾玲给我们带来了真诚的东西,不做作。让我们重新构建一下,如果贾玲穿越回去,李焕英直接揭穿了,就没有后来的再次翻转。真的为人着想是从心里善良,而不是自以为是。谁都不能重新选择,人只有这一生,尤其在父母关系中,谁都不能以神仙般的存在。有人看了痛哭流涕,发誓回家好好的待双亲,可用不了几天,便又打回原型。03平凡而伟大的人们就是八零后的这一代父母,他们默默无闻,却心怀无私。看哭了无数人的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大场面、大制作,更没有什么大特效,贾玲只是用了演小品的方式去演绎罢了。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而普通的,有几个是有那种轰轰烈烈之人呢?其实李焕英早知道贾玲做了假,骗了她,可不揭穿,而是用幽默的方式化解了尴尬。现实中,我们不能容忍自己的子女的任何欺骗,甚至上纲上线,把这看作是大逆不道,可怕。我们希望旁人无挑剔的接纳自己,可一到了自己,就把标准降低了。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,谁都有一个内在小孩,一有刺激,内在小孩就会上位,认为自己才是世界上最苦的那人。已知的更高级的心理学是自我探索、分析和重建。把自己的信念一条条的找出来,观察它而不加以评判。无关好坏,这好难。04我说“已知的更高级的心理学是自我探索、分析和重建”这句时,我已经用了固有的信念系统,现实已经证明,世间无一条永恒不变之真理,所谓真理,就是你自己所构建的思想罢了。如果李焕英是个焦虑的母亲,成天回来唠叨,你还会感动吗?不作为母亲,就不要去评判母亲。什么是真正的母爱,就是爱孩子本来的样子。这好难。真的。孩子生来是什么样子,便是什么样子,而非你希望他(她)成为的样子。他(她)可能不够优秀,甚至有些笨,甚至有这样那样的缺点。那又怎么样呢?这与你给予他(她)的爱是无关的。不是旁人的孩子就是好孩子。

贾玲母亲的育儿观圈粉无数,

家长速看

一个平凡的母亲,用她朴素的育儿观,培养了票房第一高的女导演,这个成就可以说是相当了不起了。和千千万妈妈一样,李焕英是一位极为普通的中年妇女,不善于修饰自己,只知道为家庭忙碌。眼里只有孩子们,没有自己。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,不会讲大道理,但是为孩子做的一切,孩子却一直记在心里。贾玲一直想着自己有能力时,好好孝敬母亲。可是,天有不测风云。当贾玲的事业准备“起飞”的时候,有能力为妈妈做些事情的时候,妈妈却突然离开。这对贾玲来说,是最痛的打击。太多想要为妈妈做的事没有完成,太多想要对妈妈表达的话没有来得及说,这种遗憾没有补救的机会,只能压抑在心底。这种难以释放的痛,真的是痛彻心扉。但贾玲又是坚强的,北漂的几年吃了很多苦,住地下室,接10几块的演出,她都挺过来了。幸好有冯巩等贵人相助,再加上自己的天资聪颖和坚韧不拔,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上春晚、上综艺、开公司、拍电影,每一次都给观众带来快乐和惊喜。贾玲的成功,有很多必然因素,但是和妈妈对她的影响不无关系。从《你好,李焕英》中,我们彻头彻尾地了解了贾玲的妈妈。从李焕英的言谈举止中,可以看出她也是名副其实的育儿高手,她的育儿观念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学习。

给孩子传递乐观的力量


笑,就是阳光,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。


——雨果

张小斐(电影中饰演年轻时的李焕英)说过:“贾玲的妈妈,很爱笑、非常乐观,遇到事情就是行了行了,是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性格。”贾玲也说,妈妈特别爱笑、性格爽朗、大大咧咧、有点好面子。贾玲给人的印象就是幽默乐观,特别爱笑,到哪都很有人缘,也难怪她能遇到贵人。李玫瑾教授说过“孩子有好人缘,就有人帮他”。贾玲还真是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。父母是原件,孩子就是复印件。贾玲妈妈的乐观,也影响了贾玲,在经历事业的寒冬之后,终于迎来了春天,而且越来越红火,成为一个活跃在舞台上,给我们带来欢笑的响当当的明星。

包容孩子,让孩子感到“我能行”

没有孩子不犯错误,可怕的不是做错事,而是父母抑制不住的愤怒。要知道我们对孩子发泄了怒气,自己舒服了,却给孩子留下了“我不行”的心理阴影。李焕英面对孩子的错误,她没有愤怒,而是很冷静地对待孩子、宽慰孩子,让孩子感到“我能行”当贾玲拉裤子的时候,李焕英笑着安慰说:“你怎么总拉裤裤呢?说明你比一起上幼儿园的哥哥姐姐小,你小还能和他们一个班,我女儿肯定特别聪明。”你看她多么会打圆场,从拉裤子这件事转移到年龄小,又升华到孩子聪明,真是无懈可击的说法,让孩子确信妈妈的话正确无疑。贾玲没考上好大学,还用假的录取通知书骗妈妈,但是妈妈没有数落她,却鼓励她。贾玲承诺“我以后肯定会有出息”。妈妈斩钉截铁地说“那肯定的”,听得贾玲心里美滋滋的。妈妈这种鼓励式的教育,形成一股正向的力量灌注到贾玲心间,贾玲真的有了出息。

合理期待,孩子更有上进心

英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过一个“倒U形假说”,也叫“贝克尔境界”,他们发现,无论是压力过大或是压力过小,都会影响工人的工作效率,只有在压力适中的时候,工人的工作效率才是最高的。同样有数据证实,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,孩子的表现都不理想,父母的期望值合理的时候,孩子表现才最好。期望越大,失望越大。当你对孩子充满高期待的时候,孩子有心理压力,没有完成目标,反而会失去上进心。当你对孩子有了合理期待,孩子以更好的心态做好自己,反而会超常发挥,让你惊喜。李焕英没有要求贾玲非要表现得特别优秀,将来非要挣大钱,而只是希望她“健康快乐”。其实,贾玲是没有背负太多父母期望的,反倒自己给自己加码。现在多数家庭因为对孩子期待过高,导致家里鸡飞狗跳,贾玲是很幸福的了。

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,成全孩子

看过一个TED演讲,《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”是错的?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?》里面提到,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,逼着孩子全面发展,每个科目都要学好,只会让孩子出现注意力缺陷,甚至辍学。如果将课程设置得更宽泛、更有个性,实行可选择性教学会好很多。李玫瑾教授针对这个演讲评价说:家长几乎都在为孩子的学习而心急如焚,却很少有家长关注,多样的个性遭遇一刀切。我们为了孩子的成绩而生气,是因为孩子没有全面发展,但是逼着一些孩子也像其他孩子一样各科都优秀,很难!如果允许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,走另一条路会更好。 贾玲小时候贪玩,只有在看到《曲苑杂谈》的时候,才会安静下来。别的孩子只是看热闹,她却跟着节目模仿,吹小号、学鸟叫学得不亦乐乎。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春晚,成了刘德华的粉丝,她表示“妈妈,有一天,我也会这样红!”妈妈尊重了贾玲的兴趣,允许贾玲去学表演,才有了贾玲后来的演艺之路。学艺术花费很高、前途也不容乐观,毕竟能红的只是少数人。但是李焕英还是成全了贾玲,也没指望孩子会红,只是因为贾玲喜欢而已。李焕英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学习。最后,愿我们都做一个懂孩子、让孩子活出自我的好父母。

-
end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