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 西 专 业 综 合 性 心 理 服 务 机 构

“为你好”这句话,到底有多“毒”

发表时间:2019-08-27 11:19


习惯自我牺牲的人,

会带给身边的人极大的压力。

特别当这个人,是妈妈的时候。

《母亲进化论》妈妈,不要再自我牺牲了。


前一段热播的《带着爸爸去留学》引发了大众对出国留学、父母的养育方式、现在的孩子的自理能力及亲子关系等话题的热议。


剧中孙红雷扮演的老爸对儿子寸步不离的照顾;孙敏涛扮演的妈妈为给儿子陪读,放弃国内的工作和生活,从一个优秀的脑外科一把手变成一个全职妈妈;而剧中朱露莎的父母更是卖掉房子供孩子出国留学,本指望靠孩子改变命运,谁知孩子却哭诉不能适应国外的生活。


有人说这部电视剧中的情节太离谱,脱离了现实,而我想说的是,就剧中这几位家长的形象,在现实生活中数不胜数。


曾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:82%的家长已经做好了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;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,尤其是妈妈。


10021-110P511404318.jpg


看一看你的周围:


有没有人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而省吃俭用买学区房?有!

有没有人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?有!

有没有人为了孩子继续维持名存实亡的婚姻?有!

有没有人(尤其是妈妈)为了孩子和家庭,牺牲自己的事业、爱好、时间、精力,甚至健康?有!


自我牺牲指的是一个人因为某种信仰或事业而承担巨大的痛苦。当我们照顾自己的孩子而全然不顾自己,并且认为我们是在为他们做事的时候,我们就在承受巨大的痛苦。


但是,这行得通吗?结果又会怎样呢?


再看看《带着爸爸去留学》中的这几个孩子,当黄小栋因为爸爸无微不至的照顾被周围的同学嘲笑是“爸宝”时,他的内心对爸爸能充满感恩?当陈凯文和妈妈吵架时,他说出的那些话是不是对妈妈的一种反抗?当朱露莎和妈妈视频说自己快抑郁时,她真的是无病呻吟?


timg.jpg


过度自我牺牲的父母,往往会给孩子带去极大的压力。


自我剥夺或自我牺牲常常意味着“反对快乐”。当我们认同这种过时且有害的思维模式时,它就会引导我们抛弃自己,将自己放在最后一位,让自己去受苦,此时我们是内心是空洞的、有限的。


我们会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孩子的需求,把自己的情绪与孩子的行为挂钩。


在《母亲进化论:决定孩子一生的母亲素养》一书中,作者苏兹·卢拉(Suzi Lula)认为,在这种生活方式下,我们要么制造剥夺,要么自我放纵,唯独没有实现真正的与自我产生联结和富足地生活。


我们一直被教导着相信牺牲是高尚的——我们牺牲得越多,就越显得无私。所以,我们付出努力并贡献自己。我们试着通过“做”自己让自己变得足够好。但我们很快就感到疲惫不堪。


我们都承认自己想好好照顾孩子。但是,我们无法付出自己没有的东西。例如,如果我并没有100 元,我自然就无法给你,照顾孩子也一样。


不要再做自我牺牲的父母(尤其是母亲),要首先照顾要自己,即自我关怀,它是对自我牺牲倾向最有效的疗愈。


当孩子看见你照顾好自己时,他也会像你一样好好照顾自己。


d9367aa5f089480f98e361403a30e1b0_th.jpg